师者如兰,历之弥久,幽香愈馥。探路之如履薄冰,行路之矢志不渝,领路之循循善诱;一路栉风沐雨,方得稇载而归。他们深深浅浅的足迹正可为上下求索的学子指明前行的方向。
近年来,有多位青年教师加盟法学院行政法研究所,他们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对年轻学子们却有着相似的关切,对三尺讲台更怀着共同的热爱。本栏目秉持“法治天下,学问古今”的院训,将首先邀请他们参与访谈,取其钻研学术之经验,勤恳育人之情怀,畅言于一室之内,与广大学子共享。
本期栏目嘉宾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协中。成协中,北大法学博士,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访问学者,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软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行为法学会软法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行政法学会理事、中国行政法学会政府规制专业委员会委员,财政部国库司政府采购投诉争议处理专家。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先后获得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7年12月入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受聘教授,2018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的基础理论、法国公法、行政诉讼等。
勤勉励学求真知
我本科是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就读的,对行政法的感觉也是在本科期间培养起来的。本科时行政法的授课老师是周佑勇老师,现在东南大学的副校长。大二学完行政法之后,对于以规训公共权力为使命的行政法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又去旁听了当时还在武大的叶必丰老师、杨解君老师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对行政法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所以大四的时候,决心报考北大宪法与行政法方向的研究生,因为那里是我心中的公法学的圣殿。
03年的时候,有幸考上了北大。我硕士跟的是沈岿老师。在沈老师身上,我切实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沈老师对于法治和学术的坚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06年的时候,我考上了本校的博士,被分配给罗豪才老师。跟着罗老师读让我的学术思想有了更深的变化。因为罗老师,他是一个很包容,而且见识非常深刻的一个学者。虽然他年纪大,他带我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但是他思考问题的深度会非常深,而且是在持续不断地思考。
我读书时他经常会晚上七八点,给你打电话,就问:小成啊,在干嘛呢,你最近有没有读书啊。所以那个时候读书,特别害怕晚上接到导师的电话。因为他不是说随意地问一问,你说你读什么之后,他会继续地跟你聊。如果最近没有读书和思考的话,内心就会特别忐忑,那个时候有很大的压力。
在北大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行政法对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影响,认识到了行政法对于规训公共权力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了行政法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的特殊意义。于是博士毕业之后,决心以学术为志业,追随罗老师、沈老师的脚步,推动中国的行政法治事业。
入世探求践学问
但是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没有直接进高校。如果直接去高校的话,我教给学生什么东西,我心里没有底。因为我觉得,我不能把我在学校里学的东西直接传授给学生,这就相当于我没有为学科贡献新的知识,所以我应该去获得一些新的东西,然后再去学校。
所以我毕业的时候,我去了北京社科院法学所。行政法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我在北大接受的教育,我觉得是过于学术化、过于理论化。我想更多地接触行政实践,了解行政法在实践中的运行状况,这样能够发现行政法治的真正问题所在,也能够为这个学科补充一些新的信息,所以后来就去了北京社科院。
因为行政法的研究和实践,通常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推演的过程,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不管是你的学术论证,还是你提出的对策建议,都必须要高度关注实践。因为你如果提出的研究结论在实践中完全不可能接受,或者说很少得到遵从,那么,不管你这个理论,或者说这个对策,看起来多么有价值,但是可能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后来的研究就试图综合这两者,就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寻求一个平衡点。
教书育人为授业
我每周有半天时间,会带所有的研究生去一起读书,读行政法学科的一些经典的著作。通过读书,一个方面是补充他们的基础知识,另外一个方面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会把一些理论或一些制度,和我们国家行政法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进行对接,也让他们对于行政法的实践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除了带领学生开读书会,我每个月还会召开一次学术论文评议会,我会要求我带的学生,每个月写一篇1万字以上的论文,在论文评议会上进行汇报和讨论。读书会更多的是一个输入和吸收的过程,写作则是一个消化和输出的过程。
但这样一个过程确实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我认为这是你作为一个导师,必须要做的一个事情,这是你的天职。而这个研究,更多的其实是你个人的事情,你个人学术成长的事情。你既然来到了这里,你承担做一个教师的使命,你就应该完成这样一个事情,而且尽量把这件事情来做好。
老师寄语
不管是对于我,还是对于学生而言,我想说,要保持对学术和生活的好奇心。好奇心能够让我们抵御世俗的喧嚣和嘈杂,能够让我们永葆一个发现美好的心,能够让我们不在日积月累的忙碌中沉沦。
摄影丨赵宇轩
采访丨刘美兰 吴泓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