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成立于2002年,以原法律系为基础发展起来,是中国政法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骨干学院。学院长期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依法治院”,经过全院师生不懈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学院以理论法学和公法学为主体,设立了法律史学、法理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律职业伦理、法与经济学、军事法学6个学科,重点建设党内法规、立法学、体育法学、卫生法学、教育法学等新兴特色学科方向。现有6个博士专业、7个硕士专业和1个本科专业。

法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教授29人(其中二级教授4人、三级教授3人)、副教授34人。目前已基本形成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法学院多位教师获得各类人才资助计划支持。院长雷磊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焦洪昌教授获聘国务院参事;舒国滢教授、焦洪昌教授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罗智敏教授入选第八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

法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28名,其中:六年制法学实验班1106人(本科阶段749人),法学双专业双学位524人,第二学士学位35人,硕士研究生522人,博士研究生341人。

法学院从2011年起,承担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全方位、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略,自2024年起,每年招收150名六年制法学实验班学生,是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于一体的融贯式培养新模式。截至目前,法学实验班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1500余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国家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及律所、教学科研机构等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法学院承担了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1+10+X”中的六门课程,同时建立了院、校、市、国家级精品课程体系,提升高品质教学成果质量。参与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系列教材,在全国首开“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近五年,学院建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4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2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1门。罗智敏教授领衔的“行政法与法治人才培养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学院多位教师先后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等。

近五年,法学院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出版著作106部(含独著56部、编著20部、教材30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33篇,权威期刊论文25篇;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立项23项(含2项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教育部、司法部等省部级课题29项(含4项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学院教师的相关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方德法治研究奖、“韩德培法学奖”青年原创奖等。

法学院承担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唯一高校“立法联系点”的相关工作。多名教师担任各级人大、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法律顾问或专家顾问,为各类立法和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参与了《宪法》《立法法》《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国家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20余部国家重要立法的修订、起草和专家咨询论证等。2021年我院获评“2016-2020北京市法治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法学院立足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各类师生国际交流项目,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法学院、荷兰莱顿大学法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东吴大学法学院、辅仁大学法学院等有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并邀请国(境)外知名专家学者、实务人士到学院开展讲座、授课等。在推进教师学术研究国际化,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高素质学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北京-华沙”大学生论坛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生项目。

法学院积淀了深厚的学院文化,在实现教育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征程上,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法治天下、学问古今”的院训,“胸怀法治、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持续营造“务实、和谐、创新、卓越”的院风,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为建成学术型、智慧型、国际型、实践型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院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教学科研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其他数据截至2024年9月。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 网站备案 /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 建设维护 :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