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学院庆祝中国政法大学建校七十周年巡礼活动之第二届“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论坛暨颁奖典礼成功举办
时间 : 2022-05-15       作者:       阅读数:

为庆祝中国政法大学建校七十周年,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管理规律,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有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秀的理论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法学院于513日线上召开第二届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论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龙卫球(中国政法大学91级校友)、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于亚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旭(中国政法大学00级校友)、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蒋红珍、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陈越峰、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袁治杰(中国政法大学99级校友)、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高丝敏(中国政法大学01级校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田士永、研究生院院长卢春龙、校办副主任兼法律事务办主任王巍、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万青、法学院院长焦洪昌、党委书记刘大炜、教授委员会主席李树忠、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文英、副院长雷磊、副院长张力、法学院各研究所所长、科室负责人及教师代表、行政人员、辅导员等五十余人参加了论坛。

刘大炜主持开幕式,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与感谢。他回顾了第一届论坛的情况,表示今年是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也是由法律系改成法学院的20周年,法学院以第二届“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论坛献礼母校70周年校庆。

焦洪昌致开幕词。他表示在大学发展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党政班子、辅导员、行政人员、教师作为管理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目标、职责与使命所在。专门的法学高校管理论坛目前非常少,法学院能够组织一线的管理队伍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论文研讨,探讨管理科学和规律是论坛的初心所在。他指出了近年来的一些发展变化。一是智慧法学院建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进学生管理、学生就业、教师授课和学院建设。二是持续推进国际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三是健康发展,在管理中关注学生和老师的身心健康。他表示第二届论坛邀请了国内著名法学院的管理者来分享经验和智慧。通过交流学习,总结规律,改革发展,彰显特色,形成中国经验。在这届论坛后,学院会将优秀的论文集结出版,将科学的法学教育管理经验加以推广。他借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人民大学时所讲的“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来鼓励管理者。最后,他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论坛分三个单元进行。第一部分,主题演讲:“双一流”背景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改革,由张力主持。

龙卫球作题为“新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规律和路径”的主题报告。他首先提到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由系改院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深厚感情。接着介绍了何为新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规律性、新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来自北航经验的科技与法律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最后,他强调新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对于新时代的善治至关重要,并提出了发展需求引导、工科强强融合、人文底蕴和职业伦理塑造等几点建议。

田士永作题为“‘双一流’背景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的主题报告。他从重视“双一流”建设、实践教学、高校作为第一阵地和法律人才培养法治化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个环节,是最基础、最首要的培养环节;与此同时,法律人才培养还有其余环节,高校需要同其他阵地相互配合,明确自己在人才培养中的任务和内容。

蒋红珍作题为“面向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法科特班’经验及其改革”的主题报告。她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法科特班建设的经验谈了对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理解。法科特班的四大目标是:培养思想的引领者、规则的制定者、正义的担当者以及公益的践行者。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法科特班采用“三三制”的模式,实现本硕贯通培养,借助全英文课程、双导师制以及学科联合培养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陈越峰作题为“通过三层次课程体系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一流法学人才”的主题报告。他从华东政法大学卓越实验班建设实践出发,提出了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改革方案。以课程设置为例,提出了包括保证课程充分供给、多样供给、优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公平供给等主要措施,最大程度地优化对学生的培养,也尊重教师的自主权。

袁治杰作题为“当前法律硕士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机遇”的主题报告。他主要从非法本法硕的教育出发,指出了当前法律硕士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机遇。他指出法考对法律硕士的培养影响重大,法考的改革也势必对当下的培养模式造成冲击,可能会导致就业率降低和招生指标削减等消极影响。这一改革也存在着积极方面的影响,如使得学习时间的分配更加合理等。同时袁教授还指出,当下的法律人才培养体系十分多样,亟需通过实践中的经验加以调整。

高丝敏作题为“多层级全方位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初探”的主题报告。她介绍了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国际班、计算法学项目、LLM中国法项目、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等的实践经验,坚持以国际视野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培养学生,打造涉外人才培养精品项目,推动法学教育走向世界。

李俊作题为“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中南实践”的主题报告。他强调了本科人才培养在高校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介绍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是其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唯一入口,囊括了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三类教学基地。他从课程设置、国际交流、特色培养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的情况。

第二单元,论坛一: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由雷磊主持。

王旭围绕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路径优化作了报告。他从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讲话体会出发,就法学研究生教育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反思,第一是关于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两分的培养模式;第二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包括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三是是法学研究生教育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万青作了关于我国法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的主题发言。她从培养目标、招录流程,培养和考试环节等各方面做了全面梳理和介绍,尤其是专业型的法学博士和学术型法学博士的区分。

成协中作了关于行政法专业研究生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的主题报告。他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特色活动、论文指导等方面对我院行政法专业研究生培养作了全面介绍。重点探讨了在培养管理中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且介绍了行政法学科在这些问题上进行的有益探索。

陈维厚就法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教育实践与完善建议发言。他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背景,法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实践,和个人工作中关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思考与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评议环节,卢春龙从立德树人、课教融合、产教融合三个方面提供了自己的思考,介绍了研究生院未来的重点工作。马宏俊用“全”、“准”、“实”、“特”点评四位主讲人的发言,凸显了法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王新宇从学生招录、课程设置、论文评审和联合培养等方面谈了关于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感悟。

第三单元,论坛二:疫情防控与高校治理,由王文英主持。

于亚光围绕疫情防控对高校学院治理的影响和挑战作了报告。探讨了疫情防控对二级学院治理架构带来的冲击和变化,提出了应对疫情防控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治理举措。

袁钢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岗位职责进行了报告,他介绍了基层教学组织的负责人岗位职责研究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职责规范缺失、行政事务繁多、管理职权较弱、相关保障不健全等是制约负责人履行岗位职责的主要原因;通过完善相应规范、减少行政性事务安排、重视选任环节、完善履职保障可促进其履职。

程滔作了关于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有效教学的报告。她表示线下授课中,可与学生的互动,模拟演练较多,改为线上授课对实务课程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她以《律师实务》课堂为例,介绍了适于网络授课的模式和方法,包括翻转课堂。线下和线上授课各有利弊,如将两者结合,可达最佳教学效果。

张冬阳作了关于高校学生出勤义务反思的报告。他指出出勤义务规定是为了保障学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属于学术事项,是学校自治的范畴。规范制定者不能一概地向学生施加出勤义务,而是应当根据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人数规模做出差别性处理。

郭虹从法学院研究生管理经验出发,围绕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进行发言。她梳理了包括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精细化管理、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等举措以应对疫情防控带来的繁杂管理工作。

点评环节,王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学校治理的层面进行了点评。崔林林表示论坛中各个问题的讨论都很有针对性,也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就基层教学组织的定位和职能进行了拓展探讨。王进喜点评了四位主讲人的发言,指出了教育的反市场性和艺术性;同时他表达了对一线教师和管理者辛勤付出的感谢,希望大家合力守护好学生们。

自由讨论环节,赵一单和管晓立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实际谈了疫情防控情况下教学和学生工作开展的感悟。

讨论环节结束后,刘大炜主持颁奖仪式,并宣读获奖名单。

李树忠作闭幕致辞。他回顾了论坛一天丰富的内容,肯定了法学院结合自己的地位与使命来举办高等教育管理系列论坛的重要意义。他就院校二级治理、高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思考,给出了论坛未来研讨主题的建议;同时希望论坛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进行更多有益的交流与分享。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 网站备案 /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 建设维护 :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