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会议综述:中国与全球法律史:数字人文与晚清对外法律交涉
时间 : 2022-12-20       作者:       阅读数:

2022年11月26日,“中国与全球法律史:数字人文与晚清对外法律交涉”国际研讨会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数字人文与晚清对外法律交涉研究创新团队”主办,来自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德国马普法律史与法理论研究所、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位学者通过线上方式,进行了学术会谈与交流。本次会议分为“法律史与晚清对外法律交涉”、“数字人文的技术应用”两单元进行。

中国政法大学崔林林教授发表致辞,代表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感谢各位学者参会,强调本次会议有着多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参与,题目透露出的信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数字和历史之间的交汇和连接有着主体、视角和跨学科的创新性,希望学者们的发言带给大家多视角的体验。

第一单元“法律史与晚清对外交涉”由中国政法大学姜晓敏教授主持,分别由中国政法大学李富鹏副教授、王世柱讲师做主题报告。

李富鹏副教授的报告主题是《绘制冲突:关于数字法律史的一个设想》。首先,提出关于法律史学术创新的研究预设,即全球化、数字化和跨学科。其中,数字化不仅可以提高学者的效率,还能发掘表层知识下的底层逻辑。其次,介绍了mapping conflicts的项目概况、组织结构与数据库设想。再次,通过四川余蛮子的个案分析,展现了传统法律史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不同旨趣。最后,论证了交叉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指出法律史研究需要新的工具、视角与方法,更精确地测度各类体制 (regimes) 失序与重构的节点、逻辑与机制,并提供恰当的关于“规范性”的历史讨论。

第一评议人中国政法大学李超副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将数字方法引入法律史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当然,新技术带来了研究上的便利性,包括文献检索、信息交叉等等。但是,在史料与观点之间,资料使用并不是目标之所在。如何提出新问题,如何突破学术界相关研究的结论,提供崭新的认知,则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挑战性,前景并不乐观。第二评议人华中师范大学讲师王含梅认为,应该在档案资料中筛选核心信息,合理界定主题词的范围,进行分级和分层,从而构建多元的知识图谱。关于个案研究部分,近代以来的绘图、交通、税收与信息网络,作为一种背景性知识,介入到案件处理。因此,在各种知识类型之间,在文书流转所形成的增补、遗失与转引之中,如何呈现中央与地方、中国与全球之间法律知识的相互影响?

王世柱讲师的报告主题是《从贵阳教案“八议”的适用看咸同政局的变迁》,从对该案的特殊处理出发,深入到咸同时期的地方治理和这一时期中外国家观念的冲突。首先,王介绍了贵阳教案的始末,并指出了本案的特殊之处即采取“八议”方式结案这一不同寻常的结案方式。其次,从清朝内部来看该案是中央地方势力博弈的结果,从中法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个处理方式照顾了地方的反洋教的情绪也保证了清政府的尊严。再次,该案处理反映了双方国家观念的冲突,中国试图将法国纳入礼仪关系和尊卑体系当中。法国认为不仅维护其自己也是为了维护《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确立的国际法基本准则而坚决不退让。最后,关于学术范式的选择,认为通过传统律学路径,可以避免繁复的文献考据,又可以确定了法律史的研究边界。

第一评议人中国政法大学李倩副教授认为该研究视野广阔,符合以小见大踏实务实的研究风格。从教案出发反思“八议”问题进行梳理回应观点提出主张。丰富了“八议”问题的认识,弥补了清后期近代以来的空白。将传统问题上升关注到咸同时期政局再进一步上升到了中外冲突的问题。建议将贵阳教案和其他教案联系起来,突出贵阳教案的典型性和特殊性,以及其对于后来教案的影响。第二评议人中国政法大学罗冠男副教授指出该报告有三个特点。第一,在案件的选择上具有典型性,贵阳教案充分反映了当时中西冲突的多侧面。第二,从对内对外两个视角来分析案件,既关注到了国内的央地博弈和政治局势也关注到了中外的外交冲突和对于国体上的不同认识,结尾进一步升华文章指出国家概念的转变。第三,文章的史料翔实,体现出了驾驭史料的优秀能力。

第二单元“数字人文的技术应用”,由中国人民大学许伟教授主持,包含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陈诗沛研究员的主题报告,以及圆桌会议。

陈诗沛研究员的报告主题是《资讯技术与历史文献分析》。首先,介绍数字工具的基础是对于历史资料的数字化,数字工具可以自动进行对信息的快速浏览、筛选、统计和分析,帮助研究者在多个不同的轴度来理解文献。其次,通过对蝗神庙的分析,展示了数据检索的方式和使用的底层逻辑结构。数字化工具提供了鸟瞰的视角,便于对文献集进行整体分析,运用计算机工具找出材料间隐含的关联和意义。再次,以对明清台湾地区档案为例,系统的介绍了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通过档案套引,呈现了数字人文揭示权力运行之底层结构的多重可能性。

第一评议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周果认为,数字人文是大数据背景下研究历史文献的新方法。通过可视化应用和统计方法,打破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局限,发掘材料间隐含的关联。并且,通过话题模型、深度学习、高维空间等方法,促进数字人文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相关研究。第二评议人中国政法大学教师郑颜认为,陈诗沛研究员的工作从崭新的视角来展示了历史文档的底层结构。此外,计算机通过学习文档间的相关性对于文档进行排序,对于高相关性文件的人工审核程序予以简化,可以降低专家学者的人工校验的工作强度。第三评议人德国马普法律史与法理论研究所博士生库浩辰认为,数字人文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改变检索方式而是希望提出新的方法论和方向。数字人文可以帮助将深刻理解公文套引结构,并将原有文书打散,发现不同角色的表述与被表述,信息流转方式,事实建构过程,从而透视晚清体制的整体转型方式。


圆桌会议环节,所有与会学者针对 “交叉研究的可能性”这一话题,展开丰富讨论。许伟教授认为,法律与数据、人工智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推进法律史的研究,实现对语料的深度分析。另一方面,未来法治、数据治理等话题,也为法律提供了研究对象。本次会议不是结束,而是各位学者合作的开端。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的Egas Moniz Bandeira教授认为,全球史不仅仅是对世界史的重述,全球是关于联系的历史,数字人文有助于研究者找到更多的关联性。马普科学史所叶桂林研究员指出,商业开发与学术开发的不同,商业系统为客户提供结果和答案,学术数据库则是帮助研究者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姜晓敏教授认为新技术的运用会给研究者的工作们带来更多的帮助,为研究人员带来新的天地。最后,崔林林教授认为跨学科的视角很有意义,可以推动法律史学研究的新发展,并向与会外校专家学者发出诚挚邀请,欢迎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讲学,促进学术研究与学生培养。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 网站备案 /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 建设维护 :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