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誓号角乐曲奏响,民主法治方阵向我们走来。”一个多月前的那一刻,注将载入法大史册。然而,在这光荣时刻背后,却有着一百多名默默无闻的后勤工作者,风雨兼程,为“法大飞机”保驾护航。法学院分团委书记、2016级辅导员杨婷婷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员。
勇挑重担,笑而无悔
“其实从一开始就知道,后勤组的工作绝对不会轻松,但是做起来却发现,真的有点难。”在庆祝大会群众游行中国政法大学筹备组刚刚建立的时候,考虑到杨老师日常工作繁忙,同时还是一位五岁孩子的母亲,时间精力恐恐难以分配,因此学校并未给她安排一线任务。但是,杨老师却“不领情”,她主动请缨,并表示无论工作有多苦,都会站在千余名法大学子的身边,为他们护航。杨老师的坚持感动了校团委孙璐老师,也由此她正式成为了后勤战线的“排头兵”。
而在这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原来,杨老师初入法大之时,正值国庆六十周年,但由于筹备工作强度大,院内并未安排杨老师参与。十年的遗憾与对祖国无限的热爱,促使着她想要更积极地参与到筹备工作中,力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而这一做,就是近四个月的日与夜——从六月的统计数量,到七月的物资分发,从八月的组装餐包,到九月的夜半守候,细心的同学可能早就发现,杨老师和她的电动车,早已成为训练场上的一道风景线。
杨老师与她的电动车成为了这个夏天,训练场上最美的风景
可是,在后勤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那么的顺利。由于后勤保障工作保密要求高,对接单位多,负责人数大,每个组员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这对于刚刚成为“战友”,彼此不熟悉的后勤组成员而言,简直是“不可承受之重”。于是,冲突与矛盾偶有发生。比如,到底是谁负责什么工作,1000多件衣服究竟该怎么发,什么食物能让训练成员们满意……正是在一次次磨合的过程中,后勤组的成员们也不断调整情绪,改进方式方法,完美解决了一次次问题,真正做到了“万万无一失”。
对此,杨老师深有感触:“之前我一直在学院的分团委工作,和学院的学生组织联系得比较多,接触到的大多也是来自本院的学生,这次有幸感受一下校级组织和其他学院学生组织的工作氛围、师生相处的模式,也让我受益匪浅,对今后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作为学生辅导员,杨老师曾多次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沟通
除了老师们之间,师生之间也会有磨合的问题。后勤组里的老师和同学来自不同学院,平时一起工作的机会很少,因此大家在工作开始之初也会有些“羞涩”。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八月份的一次物资集中发放。当时,一千多名队员涌入学生活动中心领取慰问物资。而由于之前缺少经验,导致工作组的老师同学们手忙脚乱,直至晚上十一点多才发完。伴着星光离开学活,后勤组同学疲累的神情,排队同学偶尔的抱怨令她愧疚不已。也正是在这次经历中,杨老师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 “人力资源调整的安排一定要细化,提前统筹安排,而作为老师,要尽量亲力亲为,在之后所有涉及我的后勤工作,我都到场和学生一起完成,出现问题马上协调解决。”从此,精细化安排和同甘共苦成为杨老师打赢一场场“战役”的关键武器。
分发物资
为了尽可能不影响工作组成员的学习生活,杨老师尽量在不同的时间段根据工作量进行灵活的人力调度。令她感动的是,暑假时许多备战法考的大四同学在繁忙的复习之余,也以最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后勤组的工作中来,承担起拍照摄像、分装餐包、服装发放与回收等多项任务。而后勤组成员的精诚团结,敢为人先,与杨婷婷老师密不可分——她能很快地想到合适的方案,并以自己热情饱满的情绪感染每一位成员。
装千人餐
“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同样具有磨合期,也有因为物资收发不是很准确,没有落实到人而进行过严厉批评,但是后来同学们做事的专注度和认真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后勤组组长朱林老师,后勤组的工作离不开他的统筹和对我的信任支持。在学校各部门、校团委、各院分团委老师、以及上百名后勤组同学的共同配合和努力下,才有我们今天的成功。”
杨老师组织协调院内整体学生相关工作和活动
时隔一月有余,回想起那段和同事、同学们辛苦筹备的光阴,她依然不免动容——伴着月光,他们目送着训练队员离去,成为那时法大最晚睡的人;踏着朝阳,他们在操场摆出三道“流水线”,开始了千人餐的分装,连他们也调侃自己是“没有感情的装货员”;载着夕阳,他们在学活,等待每个训练归来的队员们领取属于他们的物资……从六月的盛夏,到十月的金秋,杨婷婷每次都陪伴着她的组员往返于学校与训练场之间,披星戴月,从不言苦。她是“法大飞机”起航的见证者和守护者。也正是她的坚持与辛勤付出,让她与另外三位老师一同获得了“北京市筹备和服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先进个人”的殊荣。
杨老师与法学院后勤组
家校之间,巧妙平衡
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都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杨老师而言更是如此,她既是学生心中无微不至的良师,也是父母膝前孝顺体贴的女儿,还是孩子眼中勤劳慈爱的母亲。
2018年是法学院建院40周年,身为法学院分团委书记的杨老师要负责多项工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因为爱人不在北京,她要独自接送自己五岁的孩子上下学。而熟悉她的人知道,在她忙起来的时候,小朋友也会陪她一起加班。对此,她坦言道,“在工作特别忙的时候,甚至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来把每件事都做好。”
2018年,法学院40周年院庆
回想起去年的“分身乏术”,杨老师笑言道,“今年孩子稍大一些,也听话了许多”。开始的时候,孩子会因为母亲的离开而大哭,“不舍也没有办法啊,既然选择了后勤组的工作,就得坚持下去。”为此在训练前她便开始安抚孩子。在工作过程中,她也曾带着孩子一起观看同学们训练。那天,大家穿着正式的服装、拿着道具,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大声喊着“祖国,我爱你”。这一场面让在操场角落的小朋友开始懵懵懂懂地知道这个活动的意义,也逐渐让他理解、支持母亲的工作。
青春汗水,播撒法大
2006年,杨老师离开了陪伴自己7年的母校吉林大学来到法大法学院。在七月的烈日下, 她与法大十余年的牵绊开始了。
2008年9月,与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
入职至今,已有13年光阴,这13年里,她辅导了一届又一届的法大学子成才。“年轻时无家庭生活的压力,恨不得24小时都在工作上。当时白天中午开会,而活动基本都在晚上,可以说是连轴转了。而现在需要照顾家庭,但我还是很乐意与学生在一起。”
每每想起她带的第一届学生,那时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肆年》,记录了学生们的点点滴滴;令她感动不已。 “感觉和他们重新经历了一次大学生活。当很多场景重新浮现时,不禁感叹时光飞逝,自己也重新成长了一次。看着学生成长变化,自己还一直在学校,感觉就好像回到原点。”看着面前一张张自己与学生的合照,杨老师脸上写满了满足与骄傲。
杨老师所负责的学生顺利毕业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杨老师感到需要学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当下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与一代又一代个性鲜明的新生,这是一门学问。而她的答案是,在交流中学习。“相比于静下心来看书,我更乐意与同学们打交道。” 这样一句简单的回答中包含着她十余年的坚持和与学生们沟通的诀窍。
一年年的真心付出,让杨老师在收获播撒向祖国各地的万千桃李的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在2011年,杨婷婷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成为法大仅有的二位获得此项奖项的辅导员之一。
利用业余时间,与少数民族学生一起准备迎新晚会节目
十三载光阴荏苒,对同学们的真心付出,在今秋汇聚成美好的回忆,回馈给了在岗位上挥洒汗水与青春的杨婷婷老师;十三年风雨无阻,前路漫漫,而她,将继续为自己的岗位上守护着每个学生,目送着他们在更广阔的的人生天地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