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报】焦洪昌:专业、兴趣、职业,有啥关联
时间 : 2021-03-02       作者:       阅读数:


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的焦洪昌。应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周刊《新师说》栏目的邀请,我来和大家谈谈法学。

谈法学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上大学所选的专业和我们的兴趣以及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http://news.cupl.edu.cn/__local/1/C4/D3/F121CEE9D3BEDC9D51D75E9EB60_ADC168C9_18E35.jpg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国务院参事 焦洪昌 摄影 卢云开)

兴趣引导专业的选择

多年来,我一直参加学校的招生工作。在面试环节,可以直接跟学生交谈,这个时候我通常会问他们一些问题,比如你为什么想学法律?你的初心是什么?当然,这样问并不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多少,而是想透过回答考察他们的表达能力、思路等等。

学生们的回答很有意思。有的学生说,他们觉得法治、法律对国家和民族影响深远,想参与建设法治国家。有的学生说,家里有长辈是律师,帮助当事人解决困难、寻求法律帮助,让他们体会到法律工作者的价值。有的学生说,父母作为法官,秉公裁决,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让他们心生向往。

这些学生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对法律的兴趣。在我看来,就学生成长而言,兴趣是排在第一位的。

1983年留校任教到现在,我每年都给本科生上课,后来也给研究生、博士生上课,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学生的兴趣对专业学习至关重要。兴趣会给予我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会让专业之路走得更有意义。没有兴趣,不但专业之路走得辛苦,学生本人也会陷入苦恼之中。

既然兴趣有可能决定我们选择专业的方向、助推专业学习的过程,那么,兴趣和职业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呢?

职业和兴趣没有必然关联

我先举三个真实的例子:

第一个是我带过的法学院六年制实验班的学生。实验班培养的是实务型法律人才,学生本硕连读,通过论文答辩会拿到法律硕士学位,而不是法学硕士学位。这个学生提出来,特别想做研究,想取得法学硕士学位。于是,她在大四时选择退出实验班,去考研。

退出是有风险的,等于没有了保底项。如果没有考上研究生,本科毕业以后就得离开学校,对她来说,压力还是挺大的,还好考研成功,也算得偿所愿。读研的过程中,她又提出来想考博。我们老师之间一商量,觉得这个孩子不错,鼓励她考。可是,就在考博之前,她去律师事务所实习,突然想明白了:咦,法律实务工作也挺好。后来,她成了一名很成功的律师。

第二个也是我带过的学生。他本科、硕士、博士阶段都跟着我学习,毕业后留在一所大学当老师。

前段时间,他到家里看我,诉说现阶段的烦恼——从事的职业能做得下去,但说不上真心喜欢,做科研、发论文都比别人慢一些。因为他最大的兴趣不是做研究,不是当老师,而是京剧。

第三位是我们学校职能部门的老师。他上学时学的是法律,工作后一直做教学管理工作,真正的爱好是书法。他的书法好到什么程度呢?但凡有老师出国访问,想给对方带一些既能代表中国又能代表学校的礼品,就都去向他求字。

退休以后,他特别开心,这下可以全身心投入书法了——每天写5个小时,一点儿不嫌累。慢慢地,他在业内真正形成了影响力。

这三个例子告诉我们,兴趣和职业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也可能没有任何关系。

什么才是真正的兴趣

走进大学之前选专业,有些学生是奔着兴趣来的,比如喜欢法律。在我看来,学生的兴趣来自不同的动机。比如,有些学生也许只是受到了某种触动,这种触动可能很微小,有时甚至只是看了一部法律方面的电影而已。这些动机本身,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兴趣上升到职业乃至人生规划的层面。

他们中的一些人进入大学之后,兴趣还会发生转变。或者说,之前的兴趣也许只是表层的兴趣,它暂时遮蔽了真实的兴趣。毕竟,年轻的时候,能够接触到的人和事,乃至领域都很有限,父母能给予的引导也很有限。在成长的过程中,兴趣发生转变是很正常的事情。

还有一种很普遍的情况,在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的兴趣被考试压抑了。他们按照分数报考学校、选择专业,对所选的专业也不能说一点兴趣都没有。比如上面提到的第二个学生,他也不是不喜欢法律,不然不可能硬着头皮学到博士毕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找到了自己更喜欢的领域。他曾对我说过,通过学习和演出京剧,能获得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价值。从人格完善的角度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快乐和圆满。

在综合性大学学习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兴趣的诱惑。他们可以通过选课和参加各种活动,接触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哲学、中文、戏剧等等。接触面延展之后,更容易发现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喜欢且适合自己的。

因此,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看到许许多多学生,毕业了以后从事跟自己专业并不相关的工作,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一个人能在社会上走多远,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修为,大学更多只是起到早期训练、培养的作用,这才是真实的人才成长路径。最初学的是什么专业,不能决定人一生的走向。

聊到这里,实际上有一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那就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兴趣。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大家。(焦洪昌口述 记者张滢整理)

http://news.cupl.edu.cn/__local/8/C5/AA/9DC35D9FD5B63633F6F48C65E40_E70B532F_D903.jpg

(扫二维码听音频)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3/01/content_590783.htm?div=-1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学校邮箱:cupl@cupl.edu.cn | 网站备案 /许可证号:京ICP备05004635号-1 |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 | 建设维护 :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