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蓝图,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十五五”规划期间“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新征程上,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国家治理面对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涌现出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迫切要求法治体系必须与时俱进,法治理论必须实现创新与发展。只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实践,回应新技术革命、社会结构变迁、国家治理复杂性提升等时代课题,不断推进法治理论的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为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科学指引,确保法治建设同国家发展进程相适应、同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相契合。
法治理论的创新与繁荣,离不开坚实可靠的学术平台与健康活跃的学术生态。学术期刊(集刊)作为汇聚前沿思想、推动理论争鸣、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阵地,在法治知识的生产、传播与积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也明确提出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术期刊(集刊)具有组织灵活、主题聚焦、反应迅速等特点,能够敏锐捕捉法治实践中的真问题,有效组织跨学科、专题化的深度研讨,是催生原创性思想的关键载体,构成了法治理论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因此,促进学术期刊(集刊)的规范与高质量发展,激发其创新活力,对深化法治理论创新、引领学术健康发展、夯实中国法治建设的学理根基,乃至最终完成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战略任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值此《法理》杂志首届年会之际,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联合《法理》杂志、上海大学法学院共同举办“法治理论创新与学术期刊(集刊)发展”学术研讨会,聚焦“法治理论创新”与“学术期刊(集刊)发展”的协同共进之路,探讨如何立足中国法治实践,推动法治理论的自主创新与突破;以及如何优化学术期刊(集刊)生态,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从而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坚实、更具解释力与引领力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会议主题
法治理论创新与学术期刊(集刊)发展
二、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与支持单位
(一)主办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理》杂志编辑部、上海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
(二)承办单位:上海大学法学院
(三)协办单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四)支持单位:北京哲蕴启思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捷信金榜教育科学研究院
成都国联学术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三、会议时间
(一)11月28日 报到
(二)11月29日 全天会议
(三)11月30日 离会
四、会议地点
具体信息将由会议“2号公告”公布。
五、论文征集
(一)本次会议征文聚焦以下方向:
方向1:法治理论的新动向与新发展
(1)前沿领域的法治理论描刻
(2)前沿问题的法治理论回应
(3)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学理表达
方向2:学术期刊(集刊)的新定位与新路径
(1)学术期刊(集刊)的特色化发展与品牌化建设
(2)学术集刊与学术期刊在法治理论创新中的合作与分工
(3)学术期刊(集刊)、青年学者培育与法学学术共同体构建
方向3:作为法治理论创新载体的学术期刊(集刊)
(1)学术期刊(集刊)如何成为法治理论创新的“策源地”与“试验田”
(2)法治理论成果如何反哺学术期刊(集刊)发展
(3)学术期刊(集刊)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设
(二)论文可以不限于以上议题,但应紧密围绕“法治理论创新与学术期刊(集刊)发展”这一主题,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数据详实,逻辑严谨,语言规范,文笔流畅,篇幅以10000—15000字为宜,采用《法理》杂志的体例格式。
(三)论文应具有一定思想性、学术性和创新性,原则上要求未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无知识产权争议,不构成侵权。
(四)论文稿件请于2025年11月15日24:00前以电子版本方式(WORD 及PDF文档格式)提交至《法理》杂志行政邮箱jurisjournal@126.com。邮件主题以“年会征文_作者姓名+论文标题”注明,邮件正文中应标识作者姓名、单位、学历学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与通讯地址等基本信息。
六、其他事项
(一)组委会将组织专家就投稿论文予以评审,并于2025年11月18日24:00前向通过评审论文的作者发出正式参会邀请。收到邀请的论文作者应于11月19日23:00前回复邀请邮件,确认是否参会,过期视为自动放弃。
(二)会议奉行落地接待的原则,正式受邀参会专家的食宿将由组委会统一安排,费用亦由组委会承担,但交通费需由各位专家自理。
论文未能通过评审(未于2025年11月18日24:00前收到参会邀请)的作者,如仍想参会,可于2025年11月19日24:00前向《法理》杂志行政邮箱jurisjournal@126.com发送申请(主题注明“会议参与申请”)。组委会届时将根据会议规模控制情况,向各位申请者回复是否能够参会。
七、会务联系人
高天书 博士 18266059719
杨馨淏 博士 18846136961
王胜航 先生 1576424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