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律师事务所管理蓟门讲堂”第四讲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图书综合楼会议厅召开。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信睿律师事务所作为支持单位。本次讲堂由广东罗欢平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新媒体律所创始人罗欢平主讲。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所长王进喜,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程滔,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郭晓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白冰,山东省律协副监事长、山东达洋律师事务所主任孙瑞玺,山东照岳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刘均,浙江泰杭律师事务所数字中心主任李健青,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张静进行与谈。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董林涛主持。

一、律师事务所管理蓟门讲堂第四讲

本次讲座由广东罗欢平律师事务所主任、全国新媒体律所创始人罗欢平担任主讲嘉宾。罗主任围绕新媒体可以带来什么、如何将短视频做到垂直领域第一、如何将直播做到垂直领域第一、如何进行案件变现及搭建一家新媒体律所等议题展开深度分享,结合了自身13年执业经验与7年新媒体实践,深度剖析新媒体时代律师行业的转型路径。本次讲座吸引了法学教授、律师同行及法学生等数十人参与,现场互动热烈,引发业界对法律服务数字化转型的深度思考。
讲座伊始,罗欢平主任以自身经历分享新媒体对青年律师的价值。罗主任提到,他从2018年11月起通过抖音创作15秒普法短视频,凭借工科思维与接地气的演绎风格打破传统律师严肃形象,以庭审中的 “调皮淘气” 内容吸引流量,累计打造了近700万粉丝的账号矩阵,孵化出多家分所及百余人一体化团队。罗主任强调新媒体运营需避免急功近利,初期应专注内容创作,再通过“助理角色转化”等模式实现变现,根据案件难度逐步提升服务收费,同时坚持以专业证据分析为核心,拒绝“表演式辩护”。目前其模式已形成“普法内容-商业变现-反哺公益”的良性循环,证明新媒体可助力青年律师突破传统社交限制,以市场化路径实现职业价值与团队发展。
在如何将短视频做到垂直领域第一问题上,罗主任指出,短视频内容需摒弃枯燥念稿,融入实际案例分析与实战经验,增强趣味性与实用性。在法律知识传达方面,要将复杂内容通俗化,针对C端用户常见的法律问题,通过短视频提供实用建议和解决方案。针对垂直领域深耕,罗主任以房屋漏水维权为例现场演示创作逻辑:从“协商维修+索赔租金”的实操方案切入,结合民生痛点设计互动话术,引导观众关注法律细节。罗主任指出,垂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源于长期实战积累,需系统化梳理劳动纠纷、婚姻家事等C端业务的程序与实体要点,将7年代理超千件案件的经验转化为“痛点拆解+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内容模板,通过“接地气表达+专业证据分析”双轨策略,才能在短视频平台搭建专业品牌。
对于如何将直播做到垂直领域第一问题上,罗主任以“沉浸式直播+实战普法”模式,打造了法律直播垂直领域标杆。2020 年首创的模拟法庭直播引发全网效仿,团队随即迭代至跨境直播模式,在香港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多地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球连线普法”,目前已与全球律所建立合作网络,实现“海外直播引流+国内团队办案”的协同运营。在内容运营层面,罗主任指出,团队以民生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工伤赔偿、银行卡纠纷等真实案例连麦,直击“工伤认定时效”“不当得利抗辩”等法律痛点,其团队已经坚持7年全勤直播,年开播280场以上,日均3小时连麦答疑,形成“高频输出+精准服务”的用户粘性体系,最终实现从地摊律师到百余人团队的跨越式发展。
在如何进行案件变现及搭建一家新媒体律所上,罗主任认为新媒体律所的核心在于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吸引流量,将流量转化为案件线索,进而实现案件变现。在新媒体律所的架构中,罗主任详细介绍了客服、档案、办案等岗位的设置与协作模式。客服岗位负责筛选线索,档案岗位跟进案件,办案团队则采用组长、主办、协办三级办案制,确保案件处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此外,罗主任还提到合规岗位的重要性,确保案件处理的合法合规,避免虚假承诺等问题。罗主任强调律师应以“人民律师”的形象深入群众,提供物美价廉的法律服务,而非传统的精英式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嘉宾与谈
嘉宾与谈环节由校内嘉宾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所长王进喜,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程滔,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郭晓飞,校外嘉宾山东省律协副监事长、山东达洋律师事务所主任孙瑞玺,山东照岳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刘均,浙江泰杭律师事务所数字中心主任李健青,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张静进行与谈。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所长王进喜教授认为,罗欢平塑造 “人民律师” 形象意义重大,若将其团队的价值理念持续聚焦 “人民性”,将给律所的发展和未来带来更多积极的变化和可能性。王教授强调,针对当前青年律师群体普遍存在的职业焦虑和发展困境,行业需要建立更加包容的成长环境,对于青年律师应当给予更多正面引导而非一味苛责,并呼吁更多律师应当聚焦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始终坚守"人民律师"的初心使命,将法律服务的温度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郭晓飞在与谈中围绕“人民律师”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首先,郭老师提到“人民律师”一词在美国与布兰代斯大法官相关,布兰代斯曾致力于劳资和谐,代表双方利益,其行为虽与职业伦理冲突,但体现了人民律师的理念,而罗欢平律师通过新媒体普法打造“人民律师”形象,形成了与中国司法体系“人民性”呼应的品牌认知。此外,郭教授对罗欢平律师的政治情商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成功案例展示了法律的“杂货铺”式博学,既顺风而行利用互联网平台,又逆风而行与专业化趋势不同。最后,郭教授建议学界可从法理学角度研究“人民律师”的概念建构,以“不虚美、不隐恶” 的态度剖析罗欢平模式,探讨法律市场的可能性。
山东省律协副监事长、山东达洋律师事务所孙瑞玺主任认为罗欢平律师现象具有重要价值。孙主任针对律师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提出几点宝贵建议:一是关注账号权属问题,明确平台账号的使用权及转让限制,参考法院相关处理经验保护权益;二是平衡线上线下权重,避免过度强调线上突破而忽视线下沟通,发挥人格魅力促进转化;三是重视数据资产开发,对直播咨询等数据清洗加工,去除个人信息后形成数据产品,提升律所价值;四是考虑事务所技术化管理,结合AI等技术优化流程,同时保持自身表演型特质与案件研究的平衡,推动模式可持续发展。

山东照岳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刘均分享了自己做为一名执业30年的老律师对新媒体环境下律师工作的思考。刘主任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新媒体律所需把握变与不变,变在表达平台与服务模式,不变在专业性与公益性结合,需要精准把握;二是构建“三力一体”管理体系,以专业力严控合规风险,创新力推动服务产品化,协同力做好内容审核与舆情应对;三是坚守原则,以科技赋能普惠,明确网络非法外之地,防范税务、违规宣传等风险。刘主任强调,新媒体律师素质要求更高,需要懂得传播规则与风险防范,同时肯定新媒体模式价值,也希望新媒体律所需要注重公益法律援助,体现其公益性和社会责任。

浙江泰杭律师事务所数字中心主任李健青聚焦法律科技赋能律师行业,分享AI技术在法律服务中的四大应用场景:一是“AI 律师平台”,助力初级律师快速响应咨询,提升专业交付能力;二是“AI 数字名片”,通过免费法律咨询实现商务转化,适用于会议等场景的客户维护;三是“数字化一体机 AI 律师助理”,线下部署于社区,实现数字人实时法律解答;四是微信小程序,打通线上线下公益普法与咨询服务。李主任强调,这些工具基于法律垂直大模型开发,能精准生成专业语料,解决青年律师表达能力不足等问题,既提升市场竞争力,又通过标准化产品优化服务流程,实现AI运用的商务转化与专业服务的双向提升。

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张静分享了对新媒体律师事务所运营管理的见解。张主任认为,新媒体律所运营管理的核心是借助新媒体实现法律服务的产品化与标准化,这打破了传统律师“市场、谈案、办案、售后”一人全包的模式,通过打造个人大IP,通过社交平台获客,突破了传统模式。张主任指出,该模式尤其适合青年律师服务C端个人客户,突破传统获客壁垒,且无需投流,相比传统竞价获客和关系维护成本更低。同时,张主任也期待将新媒体与AI结合推动律所运营进行迭代升级,更好的发挥AI在法律服务市场的价值。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程滔认为,罗欢平主任的“人民律师”模式兼具公益属性与草根精神,程教授认为新媒体为律师突破地域限制、扩大服务群体提供了翅膀,虽然传统律师对该模式的职业伦理存疑,但这也许是解决行业内卷的机遇。程教授在与罗欢平主任探讨咨询转化率时提到,普法虽使部分当事人尝试自行解决问题,但立案沟通等实操环节的复杂性恰能体现律师专业价值,为优秀律师培育付费意愿更强的潜在客户,形成“民众法律能力提升-律师服务需求升级”的良性循环。

三、会议总结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董林涛对会议进行总结。董副教授首先十分感谢与会嘉宾对研究所系列活动的参与和支持,并重点分享了两点体会:一是要思考行业价值生态转型,在批量处理民生案件中平衡规模化与专业性,通过“普法教育-需求孵化-精准服务”的闭环,培育民众法律消费习惯,推动法律服务从精英化向普惠化转型。二是律师行业需进一步探索新媒体与法律服务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借助AI等技术推动法律服务产品化、标准化,提升效率与市场竞争力。最后,董林涛副教授再次感谢嘉宾和各位老师出席参与此次活动,也希望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收获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为推动律师事务所管理的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的进步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