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律师事务所管理蓟门讲堂”第二讲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图书综合楼会议厅召开。本次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信睿律师事务所作为支持单位。本次讲堂由北京众垒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纪录片《律途十字路》制片人李磊主讲。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所长王进喜,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副教授郭晓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教授任宇宁进行嘉宾与谈。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白冰主持。

一、律师事务所管理蓟门讲堂第二讲
本次讲座由北京众垒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纪录片《律途十字路》制片人李磊主讲,主题为“律师事务所品牌建设系统方法论”。讲座深入探讨了律师事务所品牌建设的三个问题,包括律所品牌化的认知逻辑、律所战略品牌建设步骤以及在媒介环境变革中,律所如何进行品牌传播。

李磊老师指出律师事务所品牌化是行业从传统提成制转向现代化管理的核心驱动力,品牌化并非律所的附属,而是其发展的核心逻辑。李老师结合自身多年行业经验,通过对比不同律所的模式和品牌建设,认为品牌不仅是标识,更是客户选择律所的重要依据,品牌强弱直接影响律所议价权与资源整合效率。品牌资产的形成依赖于客户反馈、品牌知识和品牌体验。品牌的核心则在于为客户创造心理结构,帮助客户感知服务的价值差异,成功的品牌需要在客户心中建立正面且独特的印象,并通过管理和服务将无形的服务有形化。品牌建设不仅是市场部门的工作,更是律所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律所需要明确品牌定位,配置优势资源。
对于如何建设律师事务所战略品牌,李磊老师提出四个关键步骤:首先是精准定位与价值塑造,通过识别目标市场和竞争框架确立差异化定位,分析自身差异化优势并构建独特的价值主张。其次是搭建传播体系,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建立全方位的传播矩阵,包括专业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分层设计的内容体系和精准有效的渠道布局。再次是品牌生命周期管理,品牌生命周期管理不可忽视,品牌会经历不同阶段,律所需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进行战略升级。最后是价值观体系落地,将价值观渗透到服务流程、客户沟通等对外触点以及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等内部制度,通过"品牌共鸣模型"从知名度、专业度、美誉度到忠诚度逐步提升。这四个品牌建设步骤环环相扣,只有系统性地推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持久的品牌优势。
在媒介环境变革背景下,律师事务所的品牌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李磊指出,品牌传播的核心在于内容、受众和渠道的整合,律师事务所品牌传播需要重构"内容-受众-渠道"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品牌传播的关键在于对品牌接触点的梳理,包括行为接触点和服务接触点。律所应通过高质量服务、专业人员素质和良好视觉形象提升客户体验,同时利用数字营销、公关活动和传统媒体等渠道扩大影响力。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律所品牌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律所也需要根据平台特点和受众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形式和传播策略,以确保品牌信息的有效传递。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律所需适应从品牌推广到品牌营销的转型,关注品牌接触点的管理和优化,从而提升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律师事务所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中,更好地塑造和传播自身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嘉宾与谈
嘉宾与谈环节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所长王进喜,中国政法大学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副教授郭晓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教授任宇宁进行嘉宾与谈。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所长王进喜教授结合自身经历,指出品牌建设需因所制宜,考虑律所的地理位置、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指出不同律所的品牌建设路径必然不同。同时王教授延伸探讨了律师事务所首席品牌官的定位问题,其职责不仅是管理雇员,更是要协调商业逻辑与业务逻辑,使其与律所的整体战略相匹配。最后王教授指出,当前法学教育在技术应用和商业逻辑方面都存在滞后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影响下,法学教育需要与商业环境和技术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改革以适应未来的需求。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副教授郭晓飞对李磊老师的分享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引发了其对法律职业伦理的思考。郭教授指出,客户满意度和投诉率实质是职业伦理的商业化表达,律所风控体系与职业伦理要求存在高度契合。并且指出,律所品牌建设不仅是技能展示,更是职业伦理的体现,律所需要在商业逻辑与职业伦理之间找到平衡。最后通过对比中美律师广告发展史,反思当前行业对"网红律师"的认知分歧——既有传统大佬的口碑传播体系对娱乐化营销的排斥,也存在新兴市场对个人IP价值的认可,这种职业认知的分层现象值得深究。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教授任宇宁指出,当前法律行业竞争激烈,法学教育不仅要教授法律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建立个人职业品牌的能力。律所品牌建设不仅是律所的需要,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关键。任教授以自身为例,总结出三点经验:一是要找准个人定位,强调个人品牌建设需要找到差异化,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二是要学会客户分型,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客户采取差异化沟通策略;三是要将品牌思维内化为职业素养,从行业"小透明"成长为专业"大V"。法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执业的基本规范,更要帮助法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路径。

三、会议总结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白冰对会议进行总结。白老师指出在媒介环境快速变革的当下,律所品牌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数字化浪潮带来了多元的传播渠道和海量的潜在受众,为律所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也使得律所必须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才能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同时,律所品牌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应当更加注重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将社会责任融入品牌建设,塑造积极正面的行业形象。最后,白老师再次感谢嘉宾和各位老师出席参与此次活动,也希望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收获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为推动律师事务所管理的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的进步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