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3周年,深入探索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5月17日,法学院在昌平校区举办第五届“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论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及我校的学者、实务专家和校友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王文英主持。王文英介绍了莅临本次论坛的嘉宾,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黄瑞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黄瑞宇指出,中国政法大学作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重镇和一流法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要努力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积极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他表示,法学院举办本次论坛是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工作者与法治实际工作者开展对话交流,不同法学院校共同探讨“法工融合、文工交叉”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式发展的典范,也对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最后,他强调校友资源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对法学院的校友工作给出指导性意见。

随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雷磊致辞。雷磊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中国政法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法学学府,应积极推进法学教育管理改革,建设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他表示,此次论坛面向法学专业教师、辅导员队伍、行政管理队伍,紧紧围绕新时代法学教育“一体两翼”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展开,旨在探索高等教育管理新模式,为培育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探索新路径。

论坛第一单元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法治人才培养的融合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理学研究所所长高尚主持。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郑春萍作题为“‘数智人文’赋能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的主题报告。她以本校“工、管、文、理”各专业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式为例,介绍了“科技赋能人文,人文蕴养理工”的育人模式,并结合实践阐述了专业融合发展模式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旭作题为“以实践为导向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他结合社会实际和本校实施实践教育的经验,阐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和面临的难题,并强调实践教育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也要提高场景真实性。

中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海容作题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实务涉外法律业务的互动式教学结合的模式探索”的主题报告。她结合个人工作经历与涉外法律实务需求,具体阐释了国际视野、跨境经验培养、交易习惯和文化差异、案例教学方式等10个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核心要素。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军事法研究所所长李强作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法学教育:让人工智能更懂学生还是让学生更懂人工智能?”的报告。他表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使用存在“机器幻觉”与“过度依赖”两种负面后果。基于此,他强调教师不仅要在法学教育中审慎地运用人工智能,而且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正确地使用人工智能。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党内法规(立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赵雪纲作题为“关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的报告。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内容不应局限于国际法教学,并从课程设置角度出发,对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家国情怀深厚的涉外法治人才提出相应措施。

在评议环节,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罗智敏列举了我校在专业融合、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举措,并对当下法学实践教育的实施困境提出了自己的思考。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尹少成结合本校法学培养的实践创新成果进一步阐释专业交叉的培养模式。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王霁霞对文、工专业融合发展表示赞同,并从本校教育举措出发回应人工智能使用的问题。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常务副主任赵颖表达了对法学就业现状、法学领域人工智能运用的思考。北京观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蔺东升从用人单位的视角回应了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人工智能运用等问题。

论坛第二单元聚焦“新时代高校治理创新与思政育人”主题,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职业伦理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孟婕主持。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就业中心副主任杜盟作题为“政法类院校定向选调生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Z大学为例”的主题报告。她分别介绍了家庭、院系引导、自我价值判断及国家政策号召等因素对学生选择从事定向选调生的影响,并提出了鼓励学生选调生报考的对应举措。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组织员孙毅作题为“构建‘一体两翼+三梯度’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育人体系”的主题报告。他从横纵两个维度简要总结了我院在学生党建工作上的经验与问题,并强调党组织应当发挥丰富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辅导员曾蓉作题为“全方位多举措实施就业育人”的主题报告。她从提供就业帮助的不同主体出发,围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了我校全方位、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和促进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科办教师武佩雯作题为“基于SWOT分析法的高校有组织科研问题解构与路径研究”的主题报告。她详细分析了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内外条件,并罗列了进一步建设有组织科研的创新举措。

评议环节,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杨婷婷进一步介绍了我校就业和学生工作相关情况和创新举措。证据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杨俊丽结合证据科学研究院情况,就复合型人才培养、党建工作、就业情况等问题对上述报告作出回应。法学院行政法研究所蔡乐渭副教授就定向选调生报考倾向观察角度、发展有组织科研的路径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姜晓敏表示,本单元论坛的报告为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务经验,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启示意义。

随后,姜晓敏主持颁奖仪式,并宣布获奖名单。

闭幕环节,王文英致闭幕词。王文英表示全球化治理理念以及科技赋能教育都体现了当前社会对涉外法治人才和智慧法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时,要强化政治引领和铸魂育人,努力培养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不断提升法治人才培养效能。最后,王文英总结了本次论坛交流的重要成果,并对未来法学教育的发展之路表达了期待和祝愿。

至此,第五届“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