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实验班全体学生:
根据学校关于关于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与法学院联合建设“2011计划法学改革实验班”的决定精神和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与法学院关于实验班课程的具体安排,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为2012级法学实验班专门开设两门专业选修课,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和资深学者讲授,供学生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具体安排如下:
1.《证据法学》(404020112-01),54课时,2学分。授课时间:周二下午6-8小节,1-18周。主讲教师:张保生、吴洪淇。
2.《司法鉴定学概论》(404040022-01),36课时,2学分。授课时间:周三下午6-8节,1-12周。主讲教师:常林、刘建伟。
现两门课程已经排进综合教务系统,选课时段可以搜索到课程并自由选择。请各位同学珍惜和把握机会,积极选课修读。
附:两门课程主讲教师简介
1.《证据法学》课程主讲教师——张保生
【职称/职务】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证据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兼职】
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新南威尔士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诉讼法协会会员,国际证据科学协会副主席。
【教育背景】
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哲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0年10月-2001年1月,英国肯特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2年1月-12月,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07年7-8月,德国佛来堡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11年8-10月,美国哈佛法学院访问学者。
【承担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管理决策和法庭决策的证据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2013)项目批准号:71371188;
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1);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事实调查模式下的证据管理研究》(2008)项目批准号:70873134;
4.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及应用研究》,首席专家(2006年)项目批准号:06JZD0011;
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证据法基本范畴研究》(2005年)教社科司函[2005]217号;
6.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重点项目:《证据法比较研究》(2004年)合同编号:03FB1014);
7.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证据法中的正当理由研究》,(2004年)教外司[2004]176号;
8.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法律推理研究》,项目批准号:97BFX005。
【学术著作】
1.《艾伦教授论证据法(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与王进喜等译)
2.《证据法学》(教材第2版),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版(主编)
3.《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4.《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5.《证据法学》(法硕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与王进喜、张中、吴丹红、房保国合著)
6.《证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与朱婷、张月波等合译)
7.《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与李晖、樊传明合译)
8.《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0》,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9.《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09》,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10.《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1978-2008》,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11.《证据法学》(教材),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版(主编)
12.《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主编)
13.《证据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与王进喜、赵颖合译,满运龙校)
14.《世界贸易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与满运龙合译)
15.《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独著)
16.《思维学引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与陈新夏、郑维川合著)
17.《管理哲学纲要》,红旗出版社1987年10月版(与肖明等合著)
【学术论文】
论文
1.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需处理好十个关系,载《人民论坛》2014年11月上。
2.审判中心与证据裁判,载《光明日报》2014年11月5日理论版。
3.检察业务考评与错案责任追究机制的完善(与张晃榕合作),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4期。
4. Reforming the Criminal Evidence System in China, Asian Criminology (2014)9:103-124, DOI 10.1007/s11417-013-9179-x(Co-authored by: Fei Zheng).
5.《世界法治指数对中国法治评估的借鉴意义》,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6期(与郑飞合作)
6. The Value Basis of Evidence Rules, in Deshun Li editor, Values of Our Times, Springer the Language and Science, pp.259-272,3-5-2013(Co-authored by: Chuanming Fan).
7.《刑事错案及其纠错制度的证据分析》,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3期全文转载。
8. Applications and Trends of Digital/Electronic Evidence in Chinese Litigation, IUS GENTIUM,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LAW AND JUSTICE, VOLUME 15,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12, pp.305-323 (Co-authored by: Huangxun Chen).
9.《2010年中国证据法治前进的步伐》,载《证据科学》2012年第2期
10.《证据制度建设是司法改革首要任务》,载《中国改革》2011年第9期
11. Evidentiary Provisions of the People’s Courts and Transition of the Judges’ Role, SUPREME COURT LAW REVIEW (2010), 49 S.C.L.R. (2d), pp.491-509, (Co-authored by: Hua Shang).
12.《中国法治30年:证据法学篇》,载《中国法治30年回顾与展望1978-2008》,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与朱盛文、冯俊伟合作)。
13.《审判职能、说服责任与“案结事了”》,载《证据科学》2009年12月第17卷第6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14.《推定是证明过程的中断》,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5期。
15.《论中国特色证据法学体系的建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6期。
16.《美国证据法的价值基础——以<联邦证据规则>为例的分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与满运龙、龙卫球合作)。
17.《证据规则的价值基础和理论体系》,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8.《WTO反歧视改革模式与欧盟对华贸易政策》,载《国际贸易》2007年8月号。
19.《法律推理中的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20.《学术评价的性质和作用》,载《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21.《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的法理学思考》,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22.《法律推理中的基本矛盾》,载《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3.《论法律推理的本质特征》,载《吉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4.《法律推理活动和学说的历史考察》,载《烟台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译文】
1.[美]罗纳德?J.艾伦:“刑事诉讼的法理和政治基础”,张保生、李哲、艾静译,载《证据科学》2007年12月,第15卷,第1、2期合刊。
2. [美]罗纳德?J.艾伦:“相关性和可采性”,张保生、强卉译,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3期。
3.[美]罗纳德?J.艾伦:“证据法的理论基础和意义”,张保生、张月波译,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4期。
4.[美]罗纳德?J.艾伦:“证据法、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关系”,张保生、冯俊伟、汪诸豪译,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6期。
5.[美]戴维?伯格兰:“证据法的价值分析”,张保生、郑林涛译,载《证据学论坛》第13期(2007年)。
6. [美]罗纳德?J.艾伦:“民事诉讼推定再思考”,张家骥译,张保生校,载《证据科学》,2011年第4期。
7. [美]罗纳德?J.艾伦:“证据与推论/概率与似真性”,张月波译,张保生校,载《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8.[美]罗纳德?J. 艾伦:“排除规则的困难”,郑飞、强卉译,张保生校,载《证据科学》2012年第6期。
9. [美] 罗纳德?J.艾伦:“证明责任”,蒋雨佳、强卉、张姝丽译,张保生校对,载《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第19卷。
【获奖情况】
1.2012年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荣誉证书(编号:2012023);
2.《法律推理的理念》(论文),2006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3.《法律推理引论》,200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证据法学》课程主讲教师——吴洪淇
【职称/职务】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硕士生导师。
【电子邮件】
wuhongqi123@126.com
【主要兼职】
1、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法社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 );
2、中国政法大学语言与证据研究中心研究员(2014-);
3、中国法学会《司法改革内刊》编辑。
【教育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证据法学专业,2010年
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博士项目,2009-2010年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法学理论专业,2007年
兰州理工大学法学学士,社会科学系, 2003年
【承担项目情况】
1、司法证明过程的机理与规制,2014年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主持,项目批准编号:201406;
2、司法文明指数研究,2014年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重大项目(张保生教授主持),担任项目执行主任;
3、“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机制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项目批准编号:11CFX056;
4、“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刑事司法系统考评机制研究”,2012年美国律师协会资助项目,主持;
5、“证据排除规则的内部结构与运行环境”,2010年厦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主持,项目批准编号:ZK1006;
【学术著作】
1、《转型的逻辑:证据法的运行环境与内部结构》,独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2、《证据理论:边沁与威格摩尔》,吴洪淇、杜国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反思证据:开拓性论著》,吴洪淇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学术论文】
1、“阐释与理论:英美证据法研究传统的二元格局”,独撰,《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2期学术卡片转摘;
2、“英美证据法的程序性解构”,独撰,《证据科学》,2012年第5期;
3、“什么是证据法?”,《刑事法评论》,翻译,2014年第34卷;
4、“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性建构与检视”,独撰,《证据学论坛》,第17卷,2012年;
5、“认真对待事实”,《法律方法》,翻译,2012年第12卷;
6、“从经验到法则:经验在事实认定过程中的引入与规制”,独撰,《证据科学》,2011年第2期;
7、“证据法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刑事法评论》,翻译,2013年第32卷;
8、“美国律师职业危机:制度变迁与理论解说”,独撰,《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5期转载;《中国社会学》(第9卷)全文转载;
9、“法律边疆地区的纠纷解决与职业系统”, 刘思达、吴洪淇,《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转载;
10、“边沁、威格摩尔与英美证据法的知识传统——以证据与证明的一般理论进路为核心的一个叙述”,《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转载;
11、“证据科学的走向:国际视野与中国语境”,《证据科学》,2009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6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12、“城邦如何构建:变迁中国的法律职业解说”,《政法论坛》,2008年,第6期;
13、“现代证据法的兴起”,《证据科学》,2008年第1期;
14、“职业自主性与律师行业定位的三重维度考察——以新律师法为核心对象”,《西部法律评论》,2008年,第四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
15、“微量物证的法律描述”,《证据科学》,翻译,2008年第4期;
16、“从纪律到规则:中国律师行业规范的演进逻辑”,《法治研究》, 2009年,第3期;2009年4月16日《检察日报》(学术版)部分转载;
17、“图尔案与证据相关性的公共政策考量 ”,《中国审判》,2008年第5期;
18、“证据法是如何漂移的:背景、方法与立场”,独撰,载《证据理论与科学—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王进喜、常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英美证据法规范的变动趋势述评——以美国、加拿大为重点考察对象”,独撰,《司法改革论评》,第12卷;
20、“‘执业规范’抑或‘职业规范’——以中美律师行业规范比较切入”,《中国诉讼法判解》,第6卷;
21、“自治与他治:律师服务收费管理主体定位的多重要素”,《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浙江律师》全文转载;
22、司法合理性问题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展开”,独撰,《法治论坛》,2007年第8期;
23、“真相及其敌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学报《研究生法学》,翻译,2008年第23卷第5期
24、“美国律师事务所组织结构的变迁:1960-2000”,《律师文摘》,翻译,2008年第1辑;
25、“将律师与委托人的利益结合起来”,《私法》,翻译,第8辑第1卷(总第15卷);
26、“法律作为一门职业”,《律师文摘》,翻译,2006年第4辑;
【获奖情况】
1、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年);
2、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
3、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0年);
4、中国法学会第三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11);
5、“中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经验性分析”,获得第二届法大民商经济法律网征文大赛一等奖(2006)。
3.《司法鉴定学概论》主讲教师——常林
【职称/职务】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件】
linch@cupl.edu.cn
chang64731@sina.com
【主要兼职】
《证据科学》杂志副主编,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会长,《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刑事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法医学分会委员,国际证据科学协会执委,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教育背景】
1986年山西医学院法医学系本科生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9年9月~1991年8月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进修法医病理学。
2002年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律硕士学位。
【承担项目情况】
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司法鉴定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2012),项目编号:2012BAK16B02-2。
2.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首席专家(2006年)项目批准号:06JZD009。
3. 教育部一般课题《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2006年)项目批准号:06JA820040。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道路交通伤害影响因素模型研究》(2008年)项目批准号:70740001。
【学术著作】
2014年度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主编之一)
《法庭科学文化论丛(第1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主编)
《实用法医学》,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副主编)
《司法鉴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参编)
2013年度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0》,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主编之一)
《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主编之一)
既往主要著作:
1.《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09》,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主编之一)
2.《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1978-2008》,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主编之一)
3.《司法鉴定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版(独著)
4.《法医法学》(第2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主编之一)
5.《法医学》(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主编)
6.《法医学(2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副主编)
7.《司法鉴定案例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主编)
8.《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操作指南与务实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编)
9.《伤残鉴定与产品责任》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副主编)
10.《法医法学》(教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副主编)
11.《法律帮助一点通——医疗纠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主编)
参编:《2011司法鉴定能力验证鉴定文书评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参编:《司法鉴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参编:《法医病理司法鉴定实务》,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参编:《法医临床司法鉴定实务》,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学术论文】
2014年度
《司法鉴定乱象之因》,载《中国司法鉴定》2014年第4期。
Forensic Science in
China
-an Introduction, World Forensic Festival(Korea 2014).
2013年度
《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关键问题探讨》,载《中国司法鉴定》2013年第4期。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原则研究》,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6期.
《浙江司法鉴定管理模式调研报告》,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参阅资料转发,收录《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1》。
既往主要论文:
1.Current Medico-legal Death Investigation System in China,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011), Vol.56 Iss.4, pp930-933.
2.A Comparison Study of Homicides Between Beijing, China and the State of Maryland, United States, 2011 AAFS Annual Meeting(Proceeding Volume 17)
3.《谁是司法鉴定的“守门”人?》,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5期.
4.《司法鉴定与“案结事了”相关问题研究》,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5期.
5.《司法鉴定意见问题研究》,载《司法鉴定案例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6.《论司法鉴定改革中的十大问题》,载《证据学论丛》2007(13卷)。
7.《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及鉴定原则探讨》,载《中国法医学杂志》2007年3期。
8.《论我国法医病理学学科定位及鉴定问题》,载《刑事科学技术研究论丛(1)》2007。
9.《论法医学鉴定意见与案情的关系》,载《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年4期。
10.《论司法鉴定人的资格》,载《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第3期。
11.《评司法鉴定人名册制度》,载《法律与医学杂志》2002年第2期。
12.《论司法鉴定机构的设置》,载《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第2期。
13.《论法医临床学学科》,载《法律与医学杂志》2000年增刊。
14.《脊柱脊髓伤与病鉴定的法医学研究》,载《法律与医学杂志》1999年第2期。
15.《癫痫及其法医学鉴定》,载《法律与医学杂志》1997年第4期。
16.《医疗行为与证据及相关法律问题探讨》,载《法律与医学杂志》1996年第2期。
17.《人身伤害赔偿及其法医学问题(上、下)》,载《法律与医学杂志》1996/7年第3/1期。
18.《法医学因果关系论》,载《法律与医学杂志》1995年第2期。
19.《创伤科医生与法医学》,载《法律与医学杂志》1995年第4期。
20.《轻型颅脑损伤损伤程度的探讨》,载《法律与医学杂志》1994年第2期。
21.《创伤后肌挛缩综合征法医临床学鉴定二例报告》,载《中国法医学杂志》1995年第1期。
22.《新形势下审判工作与法医学鉴定评述》,载《审判工作研究》1994年第3期。
23.《法医尸检工作问题讨论》,载《刑事技术》1994年第1期。
24.《儿童及青少年组非意外性暴力特点分析》,载《法律与医学杂志》1995年第3期。
25.《关于伤残者生活补助费赔偿的建议》,载《审判工作研究》1992年第5期。
26.《人体损伤后劳动能力评定及其生活补助费赔偿标准》,载《法医学杂志》1992年3期。
27.《人体损伤后劳动能力评定研究》,载《法医学杂志》1992年3期。
28.《卵巢粘液性乳突状腺癌伴脑、心转移一例》,载《中华妇产科杂志》1992年第2期。
4.《司法鉴定学概论》主讲教师——刘建伟
【职称/职务】
理学学士、法学硕士、诉讼法学(物证技术方向)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文件检验学鉴定室主任,兼任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电子邮件】
liujianwei@cupl.edu.cn
【主要兼职】
北京市司法鉴定人协会物证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文检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视听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检技术分委会委员、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视听技术分委会委员,CNAS能力验证技术专家。
【教育背景】
◇ 1997年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文件鉴定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 2004年北京大学民商法学专业毕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 201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诉讼法专业物证技术方向博士。
【承担项目情况】
1、主持教育部社科类青年项目《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问题研究》(项目号07JC820024);
2、参与教育部社科类一般项目《中国专家辅助人制度模式研究》(项目号06JC022021);
3、主持北京市教委基地共建项目《在线签名笔迹计算机鉴别技术研究”项目》;
4、主持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培育基金项目《可疑文件中朱墨交叉时序的检验方法系统研究》;
5、主持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基地建设项目《无碳复写笔迹检验系统研究》。
【学术著作】
1、文件检验与侦查断案(参编),2003年,科学出版社
2、当代法庭物证鉴定技术经典与前沿(参编),2004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3、《司法鉴定案例研究》,2008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5万字)
学术论文
1、几种朱墨交叉时序的检验方法及其比较分析,中国司法鉴定 ,2002年
2、论文件检验鉴定人的素质,《刑警&科技》,2003年第4期
3、从“龚如心巨额遗产继承案”来探讨我国文件鉴定工作的完善,《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公安法制研究》,2004年第1期
4、浅论司法鉴定人执业责任保险,《中国司法鉴定》,2004年第3期
5、笔迹鉴定结论分级制度初探,第六届全国文检技术学术会大会宣读论文 (2004年)
6、可疑文件中朱墨交叉时序的无损检验方法研究,第六届全国文检技术学术会大会交流论文(2004年)
7、案情分析在笔迹检验中的应用,第七届全国物证技术破案研讨会交流论文(2005年)
8、变造文件的检验分析,《中国司法鉴定》2006年第4期
9、文件检验鉴定书及鉴定结论的认证与采信,第八届全国物证技术破案研讨会交流论文(2006年)
10、民事案件文件检验鉴定文书现状分析,第七届全国文检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8年
11、关于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现状的几点思考,《证据学论坛》第14卷 法律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