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上午,法学院在昌平校区逸夫楼4040顺利举办军事法人才培养座谈会暨军事法专业2025级新生见面会。座谈会邀请“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教授傅达林出席,法学院党委书记王文英,军事法学研究所所长李强和军事法专业2025级研究生新生等三十余名师生代表参加座谈会。会议由军事法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冷新宇主持。

活动伊始,冷新宇对我院校友、军事法专业兼职博导傅达林教授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座谈会的嘉宾。

随后,李强、傅达林、刘瑞强依次进行发言。
李强详细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军事法学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他首先回顾了我校军事法学研究所的建立历程,并强调在军事法学研究生教育领域,中国政法大学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西安校区都是我国军事法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并期待共同探索军事法学人才培养新路径,深化军地协同模式,更好服务于依法治军的重大战略需求。

傅达林围绕军事法人才培养的军地协同模式展开,重点介绍了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他表示,我国军队法治化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军队法治建设的深化对军事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在军事法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缺口。基于此背景,他从共享院校资源、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打造国际交流平台三个方面对两校的交流与合作进行展望。最后,傅达林对军事法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介绍,并鼓励军事法学研究生积极投身依法治军实践,为依法治军战略贡献专业力量。

法学院军事法学研究所副教授刘瑞强表示,现役军人与地方高校军事法学学生之间交流渠道的不畅通是军地协同发展的障碍。他围绕军事法学学生在军队机关实习实践难的痛点,提出了学院互访、学分互认等解决方案,以此构建两校人才培养的深度协同模式。

接着,与会嘉宾就军地协同发展现状进行交流,并根据两校实际状况提出了加强军队院校和地方高校合作交流的具体举措。
学生代表发言环节,2025级军事法学硕士研究生代表周易表示,在目前的世界局势下,军事法学各位同学应从学业基础、综合能力和品格塑造三方面提升自身能力,主动承担以法学方法解析和回应前沿安全困境的责任。2024级军事法学硕士研究生代表索然结合军事法学的实践属性分析了军事法学研究与军队法治实践融合的困境,并提出自己的就业规划。2023级军事法学硕士研究生代表冉雨补充介绍了我校军事法研究所将理论研究和实务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同时就跨学科的课程设置与新型法律问题的专题授课方式分享学习体会。博士生代表韦逸超结合亲身经历,表示将以谦逊与勤勉的态度从事军事法学人才培养的研究,并表达了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期待。




自由发言环节,军事法学研究所教师米多结合域外军队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军事法是军事与法律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军事法从业者需要在法律人和军人两种身份之间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

最后,王文英作总结发言。她首先向出席座谈会的嘉宾傅达林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并对新入学的军事法学研究生表示欢迎。王文英强调,法大作为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学科的著名高校,军事法学教育和军事法人才培养都不能脱离人民军队和军事实践。本次座谈会围绕军事法人才军地协同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助力未来军队和地方院校进一步发挥各自育人优势,共同服务于依法治军重要战略。她进一步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成效三个维度对军地协同的培养模式展开分析。她表示,在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强军目标任务更加紧迫,军事智能化加速迭代发展的背景下,要明确以回应军事法治实践需求和军事法学创新发展作为军事法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师资、理论与实践以及培养机制的军地协同持续推动军事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分类培养和订单式培养提升军事法人才培养成效。加大与军队单位的协同培养力度,面向军队的军事法人才需求,积极拓展和创新定向委托培养等路径和模式,实现军地院校优势互补,提升军队急需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本次座谈会,与会师生探讨了两校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的路径,加深了对军地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有力助推了军事法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
至此,本次座谈会圆满结束。
